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夏至三庚怎么算

2022-12-14 19:18:01 作者:伦巴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浏览了14496次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夏至三庚怎么算

伏,标志着一年里最热的时期,俗语说“热在三伏”。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介绍,伏的日期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我国古代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称为“天干”,而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称为“地支”。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按序将天干中的一个字与地支中的一个字相互搭配,共有60种组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甲子”。干支最早用来纪日,后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是6月26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6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6日,于是7月16日就成了今年初伏(也叫头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6日至7月25日;末伏(也叫三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7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5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5日至8月24日。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今年的中伏是20天,从7月26日至8月14日。

一般来说,“三伏”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但受各种气象条件影响,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气温未必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出现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恰在小暑和大暑节气之间,确实是盛夏酷暑时节。这一时节,全国多地都会开启“蒸烤”模式,公众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采取措施平安度过。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

夏至三庚便数伏:7月16日入伏“三伏”长达40天。天文科普专家表示,2022年从夏至日起后数到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16日,意味着这一天是入伏的时间。相关信息:伏,标志着一年里最热的时期,俗语说“热在三伏”。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介绍,伏的日期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我国古代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称为“天干”,而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称为“地支”。

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按序将天干中的一个字与地支中的一个字相互搭配,共有60种组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甲子”。干支最早用来纪日,后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夏至三庚怎么算

夏至三庚入伏是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这就是所谓的“三伏”。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时间有10天,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2022年入伏时间7月16日2022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这天为“乙巳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在6月26日,为“庚戌日”。所以今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6日。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计算夏至的第一天是中国农历计算夏至第三天的方法之一,意思是夏至第三天是第一天的第一天。古代天干地支合记时间,三庚子中的“庚”字是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桂”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每10天重复一次。

夏支子办夏三庚的秋天怎么算?根据历书记载,“伏数会落在夏至的第三天”,意思是从夏至开始倒数,庚寅的第三天开始入睡,持续10天。这里的“庚日”指的是古代《干支吉日法》中以“庚”为前缀的日子。历书还规定,节气“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一伏(即三伏)开始的日子。“三伏天”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季节法”确定的。

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年中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第三伏。花,植物,花,花和花盛开-俗话说“三伏天热”。

根据我国的传统历法,今天我们进入了夏季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指的是三个连续的时期:第
一.第
二.最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第一个夏至的开始日,第四个庚日是中间夏至的开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一个夏至的开始日,持续10天,但有些年份中间夏至持续20天,比如今年。

一般来说,在三伏天,三伏天的平均温度是最高的。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导读: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入伏是三伏天的开始,但是对于三伏天时间的计算,民间有这样一句话,夏至三更便入伏,这是怎么意思呢?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呢?想知道夏至三庚入伏的算法,就来看看我的介绍吧。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庚数头伏”。

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我国农历中,计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第一天。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夏至三庚数头伏,我们根据这个口诀,可以算出每年的头伏时间。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夏至三庚入伏是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这就是所谓的“三伏”。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

为何古人设定夏至三庚是头伏 中国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辩证法”。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易经里的“否极泰来”、人们对月相、寒暑、潮汐、兴旺盛衰.....等等,都是“动态的”、“物质的”、“辩证的”看。

“伏”,是潜伏的意思。潜伏什么呢?原来潜伏着“寒冷”。”衰极而胜“、“盛极而衰”的道理谁都知道。

每年的7月中下旬是全年最热的时候,也就是”热到了极点“,寒冷就已经潜伏其中了。这一天古人选在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事实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是绝对正确的。 夏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1.“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

《吴江县志》中记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人们不仅吃“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做薄饼,烤熟,夹着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称“夏至饼”。
2.热面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3.清凉补 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调醋,少盐、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类等为主。
4.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5.过水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6.狗肉 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夏至三庚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导读:夏至三庚是什么意思?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呢?夏至三庚是推算入伏的日子,每到三伏气温逐渐升高,直到中伏时达到一个峰值,因此三伏天成了人们非常重视的一段时间,想知道夏至三庚入伏的计算方法,请看以下我的介绍吧。 夏至三庚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庚数头伏”。

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我国农历中,计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第一天。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夏至三庚数头伏,我们根据这个口诀,可以算出每年的头伏时间。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按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历书上还规定:“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即第三伏)开始的日子。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 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

为何古人设定夏至三庚是头伏 中国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辩证法”。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易经里的“否极泰来”、人们对月相、寒暑、潮汐、兴旺盛衰.....等等,都是“动态的”、“物质的”、“辩证的”看。 “伏”,是潜伏的意思。

潜伏什么呢?原来潜伏着“寒冷”。”衰极而胜“、“盛极而衰”的道理谁都知道。 每年的7月中下旬是全年最热的时候,也就是”热到了极点“,寒冷就已经潜伏其中了。这一天古人选在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事实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是绝对正确的。 三伏天养生小常识 清淡饮食配绿茶,多吃苦味重调理。食疗药膳要以清热解暑为宜。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 其他如清拌茄子、绿豆南瓜汤、苦瓜菊花粥均为消暑佳肴。而炎热的午后,喝一口清香的绿茶,不仅清热消暑,还能解毒止渴。 另外,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作用,三伏天气里吃些苦味食物,或饮用一些啤酒、咖啡等苦味饮料,不但能清除人的烦恼、提神醒脑,还可以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夏至三庚是三伏,怎样计算三庚呢?

俗称夏至三庚便数伏。按农历的规定,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数起,所谓“夏至三庚便数伏”。 这就是说,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 第五或第六个庚日是末伏,这就是所谓的“三伏”。 两个庚日之间是10天,初伏与夏至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21天,最多是30天。 补充 什么叫“三庚”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

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

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

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夏至三更入伏的三更是多少天

“夏至三庚入伏”而不是“夏至三更入伏”,这个“庚”是“庚日”的意思,意思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2020年夏至到入伏有25天;

2020年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时间:

2020年6月26日(庚子日)

2020年夏至后第二个庚日时间:

2020年7月6日(庚戌日)

2020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时间:

2020年7月16日(庚申日)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按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历书上还规定:“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即第三伏)开始的日子。

扩展资料:

据天文专家表示,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面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蓄积,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我国农历中,计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第一天。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常听人说"入伏",到底是怎么算的呢?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为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的时间却不尽相同,当夏至与立秋节气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

过了夏至,怎样计算那一天入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

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

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怎样算进入伏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三伏天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怎么算出来的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

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怎么算伏断日

“夏至三庚数头伏”

——怎样计算三伏天开始的日期


一.

“三伏天”的由来

三伏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代的秦德公二年,

即公元前

676

年,

三伏是初

(

)

伏、

(

)

伏和末

(

)

伏的总称。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按农历的规定,

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数起,所

谓“夏至三庚便数伏”

,也就是说,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

的日子)

“初伏”

第四个庚日是

“中伏”

第五或第六个庚日是末伏,

这就是所谓的

“三

伏”

。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

会出现庚日,

这个时候中伏期间可能就会超过

10

天,

也就是

20

天的情况。

两个庚日之间是

10

天,初伏与夏至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

21

天,最多是

30

天。

俗话说“热在三伏”

,按照我国的传统历法,自初伏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

伏天”

一般说来,

“三伏天”中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

不十分科学,

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

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

现在“中伏”

,甚至不一定在“三伏”

。但不管怎么说,

“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

根据我国相关历法,立秋后的第

1

个“庚日”

,是盛夏暑期“末伏”的起始日;立秋后

的第

2

个“庚日”

,是盛夏暑期“出伏”日。

“末伏”结束、

“出伏”的一天,也是“三伏”

天告别酷暑的日子。


二.

“三伏天”的日期确定方法

我国古代,

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对应的干支,

年月日时的干支互不干扰。

天干地支是

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

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

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

探究五

行(金木水火土)

,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

号。

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

60

次,故称

60

花甲

子。

“三庚”就是遇上

3

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

由于天干是

10

个,所以每隔

10

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

365

天(闰年

366

天)都不是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

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

10

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

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要确定夏至后的第

1

个庚日,首先要掌握某一日干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因为“庚”属

于天干,为简便起见,此处仅列出天干日期的计算方法。

如已知

2010

年夏至日期为

6

21

日,求算入伏的日期。

将有关数据带入公式

G=4C+[C/

4]+5y+[y/

4]+[3*(M+1)/

5]+d-3

其中

C

是世纪数减一(即年份前两位)

y

是年份后两位,

M

是月份,

d

是日数。奇数月

i=0

,偶数

i=6

G

除以

10

的余数是天干,计算时

[

]

内的数表示取整。

得出

G=9

,即天干的余

数为

9

,查天干地支编码表,得出

6

21

日对应的天干为“壬”

,往后数到第

1

个庚日为

6

29

日(接着往后数到“癸”后再从“甲”开始)

,依次数到第三个庚日为

7

19

日,此

日期即为

2010

年入伏的初伏日期,往后推

10

天即为初伏的天数。

确定了入伏的起始日期后再来确定末伏的起始日期,

中间剩下的自然就是中伏了。

按照

规定,立秋后的第

1

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日,已知

2010

年立秋日期为

8

8

日,将有关数

据带入公式

G=4C+[C/

4]+5y+[y/

4]+[3*(M+1)/

5]+d-3

得出

G=7

即天干的余数

7

,查天干地支编码表,得出

8

8

日对应的天干为“庚”

,此即为第

1

个庚日,所以也

就是末伏的起始日。

因此,

2010

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伏起始日为

7

19

日,中伏起始日为

7

29

日,末伏

起始日为

8

8

日,共

30

天。

10

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

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要确定夏至后的第

1

个庚日,首先要掌握某一日干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因为“庚”属

于天干,为简便起见,此处仅列出天干日期的计算方法。

如已知

2010

年夏至日期为

6

21

日,求算入伏的日期。

将有关数据带入公式

G=4C+[C/

4]+5y+[y/

4]+[3*(M+1)/

5]+d-3

其中

C

是世纪数减一(即年份前两位)

y

是年份后两位,

M

是月份,

d

是日数。奇数月

i=0

,偶数

i=6

G

除以

10

的余数是天干,计算时

[

]

内的数表示取整。

得出

G=9

,即天干的余

数为

9

,查天干地支编码表,得出

6

21

日对应的天干为“壬”

,往后数到第

1

个庚日为

6

29

日(接着往后数到“癸”后再从“甲”开始)

,依次数到第三个庚日为

7

19

日,此

日期即为

2010

年入伏的初伏日期,往后推

10

天即为初伏的天数。

确定了入伏的起始日期后再来确定末伏的起始日期,

中间剩下的自然就是中伏了。

按照

规定,立秋后的第

1

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日,已知

2010

年立秋日期为

8

8

日,将有关数

据带入公式

G=4C+[C/

4]+5y+[y/

4]+[3*(M+1)/

5]+d-3

得出

G=7

即天干的余数

7

,查天干地支编码表,得出

8

8

日对应的天干为“庚”

,此即为第

1

个庚日,所以也

就是末伏的起始日。

因此,

2010

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伏起始日为

7

19

日,中伏起始日为

7

29

日,末伏

起始日为

8

8

日,共

30

天。

继续浏览: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冀ICP备13011313号-3